类风湿作为慢性自身免疫病,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,也给社会造成沉重负担。药物治疗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常用、长期手段,因此精准评估用药效果至关重要。
近期,在中国・上海举办了《第51期类风湿关节炎:药物治疗多维评估与规范化诊疗路径学术会议》。会上,上海强直医院与知名医院专家,共同深入探讨药物效果评估方法、用药误区与潜在风险,以及类风湿规范化诊疗在临床中的实践应用。
专家经深入研讨一致指出,药物治疗类风湿的效果主要从疗效与安全性两个维度评估。鉴于类风湿治疗药物多样且存在不良反应,患者用药3-6个月需检测,以此评判用药成效、跟踪病情走向,及时察觉副作用风险,便于尽早调整用药与治疗策略。
类风湿超微创规范化诊疗在改善症状、延缓病情、降低药物依赖、预防复发等方面兼具疗效与安全性优势,获业界专家广泛推荐,为不耐受长期药物治疗的儿童、老人等更多类风湿患者提供了新路径。
多维评估:类风湿药物治疗效果
药物是类风湿患者首选且常用的治疗手段,解放军总医院王宁教授深入剖析了类风湿常用药的效果评估方法,助力患者从多维度便捷、快速自我评估药物治疗效果。
一、疗效维度:
(1)症状改善:观察关节疼痛、肿胀、僵硬等症状的缓解程度。例如,通过患者自我报告的数字评分量表(NRS)来衡量关节疼痛程度,0分为无痛,10分为剧痛。评估药物治疗后疼痛评分是否降低,僵硬时间是否缩短。
(2)功能恢复:采用健康评估问卷(HAQ)等工具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,包括穿衣、进食、行走等方面。如果药物治疗有效,患者的HAQ评分会下降,表明其在日常活动中的功能受限程度减小,反之,则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。
(3)疾病活动度指标:利用实验室指标来衡量疾病的活动状态。在有效药物治疗下,ESR和CRP水平通常会下降,RF滴度也可能降低,反之,则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。
二、安全性维度
(1)不良反应:关注药物可能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。例如,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、溃疡等,使用过程中需要观察患者是否有黑便、腹痛等症状;DMARDs可能会影响血液系统,出现白细胞减少、血小板减少等情况,所以要定期检查血常规。
(2)长期耐受性:考虑患者长期使用药物的耐受情况。有些药物在短期使用时不良反应不明显,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累积性的毒性。例如,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、糖尿病等并发症,因此需要评估患者是否能够长期耐受该药物治疗方案。
他最后指出,长期用药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,影响患者长期用药依从性。可能常引发胃肠道不适,包括胃痛、恶心、呕吐,甚至增加胃肠道出血、溃疡风险;还可能导致血液系统异常,如白细胞减少、血小板减少,还可能引起肝肾功能损害等。因此,类风湿患者用药不定期复查、不遵医嘱“按需用药”或自行换药、停药,不仅会加速耐药性产生,使病情反复、恶化,更会增加药物副作用风险。
重点分析: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范
具体如何规范用药?上海强直医院陈付彩主任表示,基于不同药物起效及应用时间,患者应遵医嘱按时、按量使用药物,如果漏用,一般不建议在下一次服药时加倍剂量,而是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。
(上海强直医院类风湿诊疗中心陈付彩主任上台发言)
陈主任特别强调,患者用药前后需要进行动态筛测,“用药前筛查不适应症,选择对症的药物,用药后则需要进行定期复查,及时发现身体的变化。用药过程中,如非甾体抗炎药、慢作用抗风湿药以及糖皮质激素每2—3个月定期复查;使用生物制剂期间后第3、6个月监测,以预防乙肝、肿瘤发生;如监测到异常,需要立即停药。”
媒体聚焦:类风湿规范化诊疗助力患者康复
专家教授从类风湿规范化诊疗的创新角度出发,进行深入剖析。旨在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,实现长效控制病情、及早减停药物、从根本上拒绝药物风险。
他表示,通过科学、规范的诊疗,依托国内超微创专利技术,针对患者个体特质,如体质、病史、年龄、病情阶段等,制定“一人一方”精准治疗方案,从病根病源入手,深层祛炎、消融滑膜、松解粘连、打开关节间隙、调节免疫功能,“非手术”“不赖药”治痛解限、恢复关节功能、阻断病情,帮助患者逐渐减停药物,避免复发风险。类风湿科学、规范的诊疗手段,效果与安全升级等优势,使患者获得更全面的治疗收益。